回顾整个20世纪,中国的水灾历史可谓频繁,长江流域就曾发生过三次特大洪水,分别是1931年“江淮大水”、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与1998年“全国特大洪灾”。其中,1998年的洪灾离我们最为接近。虽然1998年洪水的水量并不如1954年那么庞大,但其破坏力却远超1954年的水灾。
1998年洪灾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极端气候的影响。1997年,全球发生了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东太平洋的“秘鲁寒流”消失,赤道水域的温度持续升高,最终在1997年底达到顶峰。1998年春,中国的梅雨季节来临,这时厄尔尼诺现象的副作用爆发。全国范围内暴雨连连,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从6月到8月,降水量比常年多出了三分之一,达到平均670毫米以上,部分地区降水量甚至突破900毫米,是常年的五倍以上。
随着大雨的不断侵袭,江水暴涨,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泊的水位猛升,湖泊失去了调节江水的能力,反倒向江河倒灌,进一步加剧了洪灾。与此同时,在松花江、嫩江等北方江河的水位也急剧上涨,中央政府意识到了即将来临的洪水威胁。1998年洪灾虽然水量未必超过1954年,但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江河的水位已远高于1954年,导致灾难更加严重。
6月,嫩江水位开始暴涨,政府迅速启动全国防汛工作。到了7月,长江水位猛涨,湖北省发生汛情,政府发布了紧急防汛命令,抗洪救灾行动正式展开。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荆州、武汉、九江等地面临巨大的防汛压力,而武汉作为中部的交通和经济中心,更是成为了重灾区。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堤坝绵延数百公里,洪水一旦突破堤坝,城市将陷入滔天水患。为避免灾难,解放军和武警首先在武汉分洪区疏散了20多万人,然后在周围建设分洪区,通过泄洪来减轻城市的压力。然而,即便如此,汹涌的长江洪水仍无法完全被控制。荆江大堤前,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数万解放军和武警在堤坝上日夜坚守,严防死守,奋力加固堤坝。
8月初,荆江大堤迎来了五次洪峰,战斗进入最危险的时刻。为了避免溃堤,解放军决定直接上堤,加高堤坝,坚守20个小时,最终成功抵御了洪水的侵袭。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奋战,子弟兵们成功阻止了多处险情,成功保住了武汉,避免了150亿元的经济损失。
在这场持续近30小时的战斗中,一名年仅20岁的解放军战士李向群,为了保卫堤坝,坚守在大堤上,最终因连续作战而英勇牺牲,成为抗洪英雄。李向群后来被追授“新时代英雄战士”称号,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榜样。
与此同时,江西九江的情况同样危急。由于九江地势低洼,洪水一旦爆发,堤坝便无法承受。1998年8月7日,九江的堤坝出现了决口,长江的洪水迅速涌入城市。为应对突发情况,南京军区紧急调动了30000多名解放军战士,亲自指挥救援。没有足够的重型机械,他们只能依靠人力搬运沙袋来堵住决口,但面对湍急的水流,沙袋不断被冲走,一些战士甚至被洪水卷走。
无奈之下,解放军决定调集卡车运送沙袋,但这依旧不能彻底堵住决口。最终,他们采用了更为大胆的办法,用货船将决口封堵。尽管这种方法略显粗糙,仍然为整个堤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战士们冒着危险,站在洪水中用身体阻挡水流,直到险情得以缓解。
1998年夏季的这场大洪灾波及了全国20多个省份,造成超过2亿人受灾。洪水摧毁了680多万栋房屋,带来了415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600亿元人民币。为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解放军调动了30万兵力,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抗洪救灾行动。
灾后,中共中央表彰了参与抗洪的部队,并授予了许多英雄人物荣誉,像高建成、李向群等“抗洪英雄”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此外,洪灾也为中国政府敲响了警钟,暴露出的生态问题让政府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了大量举措来加强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同时加大了对防洪设施建设的投入。
通过这场灾难,中国不仅提升了防洪能力,还强化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无畏的精神和高度的组织能力,也让整个民族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