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非典时期,大家都尽量少出门,就在这个氛围里,彼时还是记者的梁宏达接过了解说乒乓世锦赛的任务。
没有豪言壮语,他的解说风格却意外接地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分析球员,用“讲故事”的方式带观众了解比赛。
短短几天,他圈了一波粉丝,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接下来,他的解说事业一路顺风顺水。
奥运会、娱乐节目、体育评书...他的名字和风格几乎成了一个标签。
光鲜的成功往往掩盖了风险。
那时的他,可能还意识不到“嘴”给他带来的不仅是荣誉,还有随时可能引发的风波。
“人红是非多”,这句话放在老梁身上再合适不过。
早期,他的犀利点评主要集中在娱乐圈,从杨幂的演技批评到一些明星的行为评价,虽然有争议,但大家更多当作一种娱乐。
没想到,后来他的锋芒逐渐扩展到了民族英雄、历史人物甚至国家历史之上。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某次公开点评视频中。
他的一些言论,不仅引发了网友的不满,更是触碰了社会的底线。
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不满,节目停播,电视台声明切割。
“一代铁嘴”由此成了众矢之的,他仅凭一张嘴走上了圈内巅峰,也因为这张嘴走到了尽头。
予方聊生活
一个主持人的事业,也许能靠观点吸引眼球,但绝不能踩在底线之上。
一旦超越了界限,即便再有才华,也很难让人接受。
销声匿迹8年,大家以为他不再出现了。
然而最近的一场“拜师会”又把他送上了热搜——他接受了一位年过花甲的高龄徒弟。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徒弟的身份不一般,不仅年纪比他大,还是一位大学研究院的院长。
有人感慨老梁失势多年,还有人质疑这背后是否有其他目的。
有人猜想,学艺是假,靠近人脉是真;但也有少部分支持者认为,这至少说明老梁在某些领域依然被认可。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件事无疑再度引发对老梁的一场讨论。
这件拜师,恐怕也不是一次普通的师徒关系。
有人说,老梁只是“出身决定一切”的又一个例子。
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受严格的教育,他的知识储备和口才都远超常人。
早年,他拜入相声名家门下,又通过各种机会结识了许多艺术界的大腕。
正是这些优越的资源,让他或许从某种程度上低估了“分寸”的重要性。
他可以用这张嘴快速成名,但也以为只要才华足够,便能任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正所谓,“成也于嘴,败也于嘴”。
老梁的故事让人唏嘘。
有人感慨他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觉得他是“自负酿祸”。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经历可能更像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即使拥有天赋和资源,没有约束的自由只会让人走向深渊。
一张好嘴、精彩的表达能让人一夜成名,但永远要记得,所谓自由,不过是以对社会责任心为前提的表达方式。
舞台落幕多年,他的故事依旧余音未止。
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我们无法左右生活的一切,但总可以为自己的话语找到边界和尺度,这样“成”或“败”才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予方聊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