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究竟是什么?为何嫔妃们得到后都喜不自胜?

联动专区 2025-11-05 03:09:31 7760

在清宫剧《甄嬛传》中,眉姐姐怀孕后,四大爷特意差遣苏培盛送来一箩筐的金银珠宝,其中就包括两盒闪闪发光的金瓜子。眉姐姐深知宫廷礼数和人情世故,看到这珍贵的金瓜子,她毫不犹豫地抓起一大把,慷慨地将它们赏赐给了苏培盛。苏培盛看到这突如其来的恩惠,喜不自胜,脸上笑得合不拢嘴,一边连声道:“如此贵重的物品,怎能接受,怎能接受?”他虽是宫中太监,目光早已见惯了帝王的奢华,但面对这象征皇帝圣宠的金瓜子,依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那么,金瓜子究竟为何如此受宠呢?它看似是一颗普通的瓜子,实际上却是镀金的金属物品,其形状与日常见到的葵花籽相似,因此得名“金瓜子”。然而,真实的金瓜子并非如电视剧中那般华丽,它的外形并不规则,通常由碎金铸成,形态和重量各不相同。每颗金瓜子的重量大约在二十至三十克之间,相当于一两黄金,在古代,黄金极其珍贵,且代表着身份与尊荣,因此一颗金瓜子价值不菲。

实际上,金瓜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其作为货币的使用时期。古人对黄金的开采和冶炼技术并不完善,因此金瓜子的产量非常有限。直到清朝时期,金瓜子才成为皇帝用来奖赏宫廷嫔妃与朝中重臣的专用物品,代表着皇帝的宠爱与特殊待遇。皇帝每次赐予金瓜子的数量非常少,一般只有三至九颗,象征着其对受赏者的亲近与赏识。根据《清史稿》的记载,雍正时期的重臣张廷玉,位极人臣,生前累积的金瓜子也不过是一小罐。

展开全文

尽管金瓜子价值极高,但在《甄嬛传》中,眉姐姐用金瓜子赠送苏培盛这一情节有些夸张,因为历史上并没有普遍大量流通的金瓜子。每颗金瓜子的黄金含量相当于一两黄金,而在清朝时期,一两黄金的购买力极为强大。比如,乾隆年间,在北京西城区,一座四合院可以用六百两白银购买,而现代北京西城区的四合院价值却高达三千万人民币。这意味着在清朝时期,金瓜子拥有的购买力相当于现代的数万人民币。

然而,金瓜子的珍贵不仅仅体现在它的价值上。由于它是皇帝的专用品,任何私藏金瓜子的行为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若有人将金瓜子转手售卖,那无疑是在挑战皇权的威严,结果可能是削职、夺爵,甚至株连家族。因此,即使那些得到过金瓜子的宫中妃嫔或大臣,若身陷困境,也绝不会轻易将其变卖。

对于后宫的妃嫔而言,金瓜子的价值远超其黄金的实际价格。皇帝对某位妃子的宠爱,往往通过赐予金瓜子的方式来表达,而金瓜子的获得,意味着妃嫔的地位得到了皇帝的特殊认可。在后宫,妃嫔们的俸禄并不丰厚,大多数低位妃嫔的年收入不过几十两白银,除去日常开销后,所剩无几。因此,一颗金瓜子对于她们来说,简直是天降巨资,任何一个宫中女子若得到金瓜子,都会欣喜若狂,视为无上的荣幸。

宫廷之中,妃嫔的地位与她们娘家人的情况紧密相关。如果妃子因得到皇帝的宠爱而晋升,那么她娘家的官职也常常会因此得到提升。例如,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便因她的宠爱而被封为宰相,权势滔天。而金瓜子便成为了妃嫔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能获得金瓜子的人,也意味着她能够享受更多的权利和尊重。得到金瓜子的妃子,往往能够成为后宫中的焦点,所有人都会对她刮目相看,而她的家族也会借此获得皇帝的青睐和厚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站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