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黑水靺鞨墓地出土的装饰品
靺鞨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进化,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民族服饰及生活习俗,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发式:人皆编发,男人头插虎豹尾或雉尾以示英武;(2)首饰:戴耳环,材料由铁、铜制发展到金、银制,戴项链,材料由骨、角、贝壳发展到青铜、玉石、珍珠贝;(3)服装面料:由粗、细麻布及革裘皮等制成;(4)服装形制:有上衣、下裤,裤腿较肥,足穿革靴,为便于行走,有时将裤脚笼在靴筒内。
二、渤海国服饰的特点
首先是时代性。渤海国的建立,是靺鞨族从部落式管理向实行国家制度管理的一个质的飞跃,也大大加快了文明程度的发展。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利用契丹与唐矛盾的时机,于公元698年建立了“震国”。七年之后(公元705年)即派遣次子大门艺入唐宿卫朝廷,表示臣服于唐。公元713年,唐派鸿胪卿崔忻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震国从此改称渤海,并正式确立与唐朝的藩属关系,成为唐朝隶属下的一个边州府郡——忽汗州和渤海都督府。这是古老的靺鞨族政治生活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从此,渤海国内部就出现了受唐统属并直接受其影响的官宦阶层和仍然保持靺鞨传统文化的土著民众两个文化群体。其官宦阶层面临的第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着装”问题。按照唐朝惯例,崔忻到渤海册封时,肯定带来了唐玄宗赐给大祚荣的官服。从此,大祚荣及其继承者,就把“悦中国(中原)风俗,请被冠带”当作与宗主国唐王朝保持政治上一致的一件大事。从国王、官员一直到仕宦侍卫人员一律着唐装。《新唐书·渤海传》也记载了这个历史性变化,其文武官服“大抵宪像中国(唐朝)”。这个史实还可以从日本相关史料中得到证实,“在访日的渤海使节中,官员着唐服,首领和船员穿靺鞨的传统服装”。另据日本《延喜式》卷48“若蕃客入朝之日著寮绯紫袍,佩紫金鱼袋” 的记载,可知渤海聘日大使有服绯紫袍者,按唐服制度规定,服绯紫袍、佩紫金鱼袋者为四品之官。查渤海遣日使节以四品官居多。可见,渤海官服是严格遵循唐制的。
渤海官员不但着唐服,而且还随着唐服的改制而变化。日本金泽大学图书馆藏《本朝三代实录绘词》中,有一幅《渤海使游宴图》(见图2),图中画的是公元895年6月15日,日本参议左大弁,著名诗人菅原道真在鸿胪馆宴请渤海第32次聘日使裴颋一行,边饮酒边赋诗唱合的情景。图中共有七人,从图中人物动势看,疑似渤海使为四人,日本陪客使为三人,其中两人作行走忙碌状。渤海四人身着浅颜色,交领开衿衫,腰系革带,长裤。只是四人所戴幞头形制各有不同。有两人幞头顶较高,另两人较低。据查,唐朝从文宗五年(公元845年)以后,也有幞头顶高、矮两种形制。
图2 渤海使游宴图
渤海除官员着唐装以外,官府侍从人员也一律着唐装。1980年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龙海乡龙头山上,出土了渤海第三代国王大钦茂之女贞孝公主墓壁画。画中所绘八个侍女服饰同西安唐墓壁画中侍女服饰完全一致(见图3)。图中八名侍女头戴软角幞头,着红、青、黄、紫、白、赭圆领缺袴长衫,腰束革带,足穿革靴或麻鞋。
图3:贞孝公主墓壁画人物
全面引进唐朝官服的同时,也引进了唐朝军戎侍卫服饰。渤海兵器中原没有盔甲,后从唐朝引进少量盔甲服。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渤海上京遗址经过大规模清理,只出土甲片62件,形制同唐朝甲片相近似。出土文物中还证实了渤海侍卫服饰与唐朝侍卫服饰的因袭关系。图4是唐朝甲片与渤海甲片比较。图5是唐李贤墓与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侍卫服饰比较。
其次是传承性。靺鞨人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套既有利于生产又适应环境、方便生活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服饰。笔者认为,渤海传统民族服饰即是“胡服”之一种。此说可以从史料中得到证实。
图4:唐朝与渤海铁甲比较
图5:唐朝与渤海国侍卫服饰比较
战国时期,曾发生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事情。公元前306年(赵武19年)前后,赵武灵王在连年征战中,深感中国传统的繁琐笨重的战服,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于是决定改变服制,引进胡服,结果获得巨大的成功,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国地处今河北和山西两省南部地区,北临燕国。而当时的“胡”,指的是除中原地区以外的西部和东北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战国时期东北大片白山黑水之间正居住着渤海先民肃慎人。肃慎族自古以来就是以善骑射著称中原的。商末周初,肃慎就向周武王朝贡过“楛矢石砮”。 挹娄“镞皆施毒、射人皆入目,人中即死”。勿吉人,“造毒药缚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另据《旧唐书·舆服志》所记“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而三国时,中原就把靺鞨(勿吉)人称为“东夷”。可见,赵武灵王所引进的胡服,就是肃慎之服。
图6: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肃慎人的“胡服”,从本民族历史资料中,仅知道下身穿肥腿裤,着革靴,具体的形制我们可以从赵武灵王引进的服饰样式和文物考古资料中得到佐证。
据《事物原会》引《舆服杂事》载:“赵武灵王有裤褶之服。”何谓裤褶之服?即衣之在上者,左衽、窄袖。《急就篇》载:“褶为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一曰左衽之袍也。”左衽的衣式是靺鞨等北方少数民族衣饰的特点,汉族则为右衽。和这些服饰相配套,同时引进的还有靴、腰带和帽等。靴是北方民族最先穿着的,便于涉水、登山和乘骑。汉字原本没有“靴”字。《释名》载:“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腰带为革制,为方便马上奔驰,既可束身轻装,又能将随身应用之物附带身边,挂于革带之上。
有关渤海服饰记载最早的文献是《辽史·仪卫志》,其中记有辽主所部的兵有皮室军三万人,皆为精兵,作髡发左衽。及其所部的渤海步骑亦髡发左衽。
文献中记载,唯一见到穿渤海国传统民族服饰的是宋朝宰相宋琪。《宋史·宋琪传》载:“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髙模翰步骑万余人,并髡发左衽。”高模翰原为渤海武将,善骑射。渤海灭亡后奔高丽,又事契丹,后受辽太祖之命应后晋石敬塘之邀出兵伐晋末帝,屡立战功。宋琪所描述的渤海人服饰、发式是真实可信的。
图7是辽宁营城子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中人物上衣为左衽式,短衣、窄袖、下着窄腿裤。辽宁北部汉朝时居住肃慎人,故可视为辽宁营城子出土汉代画像砖肃慎——挹娄人之服。
图7:辽宁营城子出土汉代画像砖
图8选自《世界美术全集》第七集的中国部分。为高句丽双楹豕人物图。高句丽先于渤海立国。公元668年被唐与新罗联军攻灭。公元698年渤海国建立之后,高句丽故地是其所辖领土之一部,高句丽遗民则成了渤海臣民。此图所绘年代为北朝时期,为靺鞨先民勿吉。勿吉人与高句丽相互混居,两族文化互相交流渗透是必然的现象。图中人物服左衽窄袖短袍衫、革带、长裤、头戴小冠,插两根或多根雉尾。与史料中勿吉人“头插虎豹尾或雉尾以为饰”的记载相符。故可作勿吉人服饰参考。另据《吉林省文物志》记载:1984年6月在吉林龙井市德新乡仲坪渤海庙址出土了三尊石佛像,身著“左衽”袈裟。
图8:高句丽双楹豕人物图
女真是靺鞨族的一支后裔,与靺鞨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服饰亦大同小异。女真人于12世纪初在渤海故地建立了金国,后拓展到黄河流域。女真人文物资料比渤海丰富得多。从女真人服饰亦可看出渤海人的服饰及其生活习俗。女真人服左衽紧身窄袖至膝袍衫,束带,着尖头靴。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陈益为奉使金国,属官过滹沱(河)光武庙,见塑像左衽。”岳柯在《桯史》中也说,至涟水、泗州(泗县),都见到塑像刻像皆作“左衽”,并说“此制盖金人为之”。至今在山西平遥的双林寺犹能见到这种“左衽”的塑像。女真人发式为剃顶发留颅后发,编两辫垂肩,系以有色线,髡发与契丹族有明显不同,同史料中发式“与契丹异”的记载相吻合。耳载金银耳环。《大金国志》记:“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胪后发,富人用珠金饰,妇人辫发盘髻。”
图9为河南焦作墓出土“印金提花长袍”实物。左衽,紧身窄袖,是典型的女真上衣形制。
图9:河南金墓出土“印金提花长袍”
图10为金代画家张瑀所画的汉代故事,但人物服饰、发式皆为女真习俗。身穿紧身窄袖毛皮长袍,头顶髡发、胪后留发编成两辫,足着尖头靴。
图10:(金)张瑀《文姬归汉图》局部
以上,可以看出从肃慎开始,经历挹娄、勿吉、靺鞨,一直到女真人的服饰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是地域性。地域性的主要标志,是渤海以穿毛、皮衣服为主,以布和麻制衣服为辅。渤海国地处北纬40—50度之间的高寒地区,春夏时间短,秋冬时间长,最冷时可达零下40度左右。全国地形为南北长、东西窄,自然环境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质料的毛皮衣服多耐寒实用、丰富多彩。只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不同,明显看出衣服的质量和档次。现在有史可查的是渤海上层人物皮裘衣服给日本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据《大日本史·重明亲王传》载:公元919年5月12日,在日本丰乐殿宴会上,列席的渤海使节裴璆身着八层黑貂皮裘衣,令同席的重明亲王十分惊讶。
随着历史的发展,靺鞨人的服饰习惯一直延续到女真人仍然存在。据记载,女真人衣服材料和制作仍有很大差别。富者春夏穿丝麻,间或用细布制作的衣服,秋冬则穿用貂皮、青鼠、狐貉、羔皮制作的衣服,而贫者只能以牛马、猪犬、獐、麋皮为主。
总之,渤海建国后改变了几千年清一色民族服饰的传统,出现了唐官服与靺鞨传统民族服并存的局面。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是从公元713年开始的。从此以后,唐服与胡服并存,构成了渤海服饰文化的主要内容。
服饰文化是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点。但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服饰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总趋势大体相近的情况下,多样化、个性化是服饰文化的一个特点。所谓穿衣戴帽,各好一套,说的就是人们对服饰多样化、个性化的追求。另外,渤海国地域辽阔,汉族、高句丽、契丹、靺鞨等族混居,服装也互相产生影响和渗透,加之人们的文化修养、爱好、地域等方面差异,必然会在服饰文化上有所反映,这就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多彩人生。
参考文献:
[1] 朱国忱,魏国忠.渤海史稿[J] .黑龙江文物编辑室,1984.
[2] [俄] 克鲁沙诺夫.苏联远东史·渤海时期的滨海地区[M] .成于众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
[3] 王承礼.渤海简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5] [日] 上田雄.渤海使的研究[J] .2002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六顶山与渤海镇[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7] 金毓黼.渤海国志长篇[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8] 杨保隆.渤海史入门[M]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9] 黄辉.中国古代人物服饰与画法[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10] 吉林省文物志[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11]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文物志[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杨荣斌,曾任宁安市文化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馆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