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玉米行情预测:是“跌跌不休”还是“理性回归”?——深入剖析,为您揭秘真相!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25年9月上旬。随着10月的脚步临近,国内玉米市场犹如坐上了过山车,经历了剧烈的震荡起伏。基层玉米报价的连续下跌,不禁让许多农户朋友心生疑虑:难道今年冬天,玉米价格注定要一路狂跌?网络上更有传言称,东北地区30水玉米的开秤价可能跌至每斤0.59元,这将令农户的辛勤付出血本无归。事实果真如此不堪吗?农业有道,“三农老道”今日为您深度解读当前玉米市场的真实面貌,助您拨开迷雾,理性看待。
玉米潮粮涌入,市场博弈加剧
9月以来,黄淮、华北等传统玉米主产区新粮大量上市,加之东北地区部分早熟品种提前登陆,一时间市场供应呈现“量价齐增”的局面。河南、安徽等地的新粮逐步入市,与东北的早熟品种汇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面对潮粮的大量涌现,相关收购企业采取了压价策略,而部分农户则因担忧价格进一步下跌而选择恐慌性抛售,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以安徽为例,当地30水玉米的潮粮开秤价仅为每斤0.75至0.80元,相较去年同期,每斤下跌了0.05至0.10元。
高水分玉米成“绊脚石”,企业收购标准调整
南下低价粮源的涌动,进一步抑制了市场收购主体的收粮热情。然而,当前玉米价格剧烈波动,与秋季多地遭遇的持续性强降水不无关系。今年新季玉米普遍水分偏高,山东、河北等地玉米水分多在25%至3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5%。为规避烘干成本,深加工企业普遍提高了对玉米水分的扣量标准,例如,水分在20%以上每斤扣1分,25%以上每斤扣3分,30%以上更是直接扣除每斤5分。
“北粮南运”受阻,减产风险暗流涌动
尽管当前市场震荡,但“三农老道”认为,玉米市场的波动仅是短期现象。随着东北地区全面收割完成,基层玉米开秤价并不会如网传般惨淡。
关键数据揭秘:东北玉米价格并非“悲观论”
值得关注的是,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因前期干旱影响,玉米单产降低的风险正在加大。据统计,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较往年减少约800万亩,预计总产量或降至4500万吨,同比减少500万吨。加之辽宁北部和吉林中部部分地区因旱情颗粒无收,“北粮南运”的规模面临缩减。
政策“托底”,远期订单价格坚挺
从深加工企业的粮食锁定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已提前签订远期订单。例如,青冈龙凤地区30水潮粮玉米开秤收购价预计将达到每斤0.8726元,同比上涨0.05元。吉林中储粮直属库的收购价也普遍稳定在每斤0.83至0.88元,较当前现货价格高出约5%。这表明国家层面的收储力度依然强劲,也预示着今年的玉米价格并非如传言般不堪。
展开全文
优质粮价有望坚挺,理性看待市场波动
所谓的“0.59元每斤”的玉米,很可能指的是陈粮、劣质粮或水泡粮。对于品质优良的常规玉米,价格有望稳定在每斤0.80元以上。具体来看,黑龙江东部地区因干旱减产,30水潮粮玉米收购价可能在每斤0.80至0.82元,同比小幅上涨0.04至0.06元。中粮、象屿等企业的远期订单价锁定在每斤0.76元,但在实际竞价收购中,深加工企业价格有望提至0.80元。吉林中部中储粮直属库的开秤价则预计在每斤0.83至0.88元。
松原嘉吉公司的玉米收购价目前为每斤0.85至0.87元,相较去年每斤上调了0.05元。这些数据共同表明,尽管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开局不会“高开”,但整体价格较去年有所提升。因此,农户在卖粮时不必过度担忧,应结合自身种植成本和留粮意愿,有序进行。
国家政策发力,保障农民收益
2025年,国家已出台一系列粮食产业调控政策,旨在稳定市场,保护农民利益。“三农老道”坚信,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谷贱伤农”的风险正在有效规避。今年,广大农民朋友定能实现增产增收的双丰收。
在此,诚挚邀请您点击文末右下角的“推荐”,为今年玉米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朋友的辛勤付出点赞!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